关于微景通
如何让全域旅游更接地气?
发表时间:2018-05-15
如何让全域旅游更接地气?
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是紧抓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六大产业,但新形势下,客群发生变化,市场需求发生变化,旅游产业也需要常变常新!这种变化明显的如“住”,住不再是一个睡觉的地方,“为一间房赴一座城”的游客越来越多;如“行”,交通方式越来越多,自驾游群体是一股庞大的力量;如“购”,不再限于土特产,而是注重保值、实用、创新和具有文化价值。这些变化和游客需求的细分,注定“全域旅游建设”不再和不能停留在概念上,而需要分客群、分需求进行建设,而这些,没有现成具体的指导意见,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。以下是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得出的一些工作经验,与大家探讨!
一、全域旅游+美食
中华民族美食源远流长,每个地区的饮食都有差异;吃不再是为了旅行而填饱肚子的行为,而是一种文化行为!一个地方的差异化第一感觉就停留在饮食上。对于美食的规划往往是旅游规划的缺失,一些地方的“美食城”往往是夜市和烧烤的集散地,布局简单散乱、特色不明显、卫生堪忧,这些给游客的体验很不好。地方发展旅游,应该对美食进行合理布局,如高速公路休息站、景区、城市等地,有意识的进行特色美食产业的规划布局,并进行指导。场地布局设计、产品设置、价格制订、服装穿着、点线片规划等都是需要精心打造的。
二、全域旅游+美宿
据有关统计,国内的住宿业趋于饱和。床铺过剩是一个不争的现实,但住宿业也不乏亮点频出,帐篷客野奢度假酒店、松赞林系列酒店、裸心谷、拈花小镇民宿等等。近年来,乡村民宿、海景酒店、野奢(轻奢)度假酒店、亲子酒店、集装箱酒店、胶囊旅社等等形态各异的酒店如雨后春笋,但一定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和所处的环境,这些酒店在甲地成功,但不见得在乙地成功。如,西藏的纳木错景区,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,但没有环境优雅舒适的酒店,更别说与环境匹配的特色酒店了。如新疆的塔什库尔干,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和地处国际大通道,但酒店建设意识还停留在“住宿”的阶段。笔者在云南几个资源禀赋相当具有差异化的贫困地区调研时,地方领导竟然要在景区大门口建设高楼式五星级“高端”酒店!由此可见,酒店市场不是饱和了,而是没摸清市场脉搏,造成市场脱节!
三、全域旅游+美景
笔者认为,现阶段旅游发展不是“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”而是“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融合”!虽然景点旅游是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,但不可否认,景点往往是前人创意的结晶,是好资源的缩影和集中,现在、以后,景点旅游都将会是游客为青睐的目标之一。但全域旅游时代,如何创新资源形态是为关键的,修路、建围墙、圈资源、卖门票的思维显然不适合时代的发展,但创造效益是永恒的主题,如何让游客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却值得商榷。一个地区尽可能产品形态要具有差异性,否则市场竞争就比较残酷,昆明方圆二百公里,遍布各色溶洞景区,知名的有九乡、阿庐古洞、白龙洞,不知名的有西游洞、宝石洞等,据报道,附近的曲靖市,又开发了一个多乐原溶洞,产品单一重复,除了拼命开发上天留下的资源外,就不能有些创意了吗?我相信,资源+创意,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。
四、全域旅游+美路
发展旅游,交通便捷是前提。平原地区可以建设四车道、六车道、八车道,但偏远山区就不行了。一次旅行,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;路不仅是通道,也是疲劳之时的安抚区、风景道。在交通部门修路规划前,应到充分考虑到游客的疲劳节点,观赏节点,与旅游部门或规划部门充分协商,在哪里建设休息区、临时停车区、观景台等;多规合一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,虽然涉及到不同专业,很难完全合一,但沟通和部分融合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。西双版纳境内有一条穿越热带雨林的“思小高速”很值得一看,被誉为“中国”美的高速公路之一;从浙江德清县城到莫干山的公路也值得赞许,沿途不仅风景优美,卫生也整治的很干净。
五、全域旅游+美物
故宫的“文创商品”销售据说已经超过了门票收入,浙江安吉帐篷客的“篷友三宝”销售收入也占据总收入的三分之一,这给业内带来一针兴奋剂,用旅游术语来说:二消产品做的很棒!可现目前多数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么没有独立IP的旅游商品,要么价格高、笨拙、原始、实用性不强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,只是没有发现、没有提升,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如何开发、提升、销售,是需要专业团队规划设计的,是需要经营者用心发掘的。笔者认为做好一个地方的旅游商品需要3个步骤:1、提高认识,旅游商品不是小买卖;2、提升老产品,开发新产品,杜绝伪产品,打击假产品;3、开辟多种销售渠道,加大宣传力度。
六、全域旅游+文化
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不仅仅体现在有型的产品上,更重要的区别展现在文化方面。南有江南小桥流水,北有粗狂原野,东有沿海万里,西有民族风情,这些差异都是具吸引物的文化。全域旅游,在产业布局上,有形的展现非常重要,但历史的、民族的、民俗的、无形的也很重要。这些形态是可以转化的,可以通过演艺、旅游商品、建筑特色、交通特色等等融入到旅游行为之中,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七、全域旅游+村镇建设
借助旅游大发展,给村镇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快速提升。通过国家、地方资金扶持,通过旅游投资者投资、通过自身投入等渠道将目的地建成处处是特色、处处是美景的游览场所。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和“社会主义新农村”建设不同,前者是围绕者旅游要素进行建设,是围绕“特色化”、“差异化”“旅游化”为核心,后者是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。
八、全域旅游+市场
旅游发展的成败在于有没有消费群体,就是市场。笔者认为,全域旅游创建是行政行为,而按照全域旅游思维打造旅游产业是一种市场行为。不管自驾营地、旅游小镇、度假区、休闲街区、露营地、购物区、旅游综合体、旅游风景道、特色度假酒店、民宿、特色歌舞、旅游购物体系布局如何合理,都不能偏离市场的需求,不能不考虑身处的区位和未来的客源来源。云南某地,一口气建设了三个“旅游特色小镇”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环境,但游客寥寥、经营萧条,这就是在建设初期对市场研判不够,好的产品是自带流量的。
结束语
旅游业是脆弱的,受政治、经济、自然灾害、国际国内形式的影响比较大,毕竟旅游不是生存第一要务,旅游行为归根结底是精神需求。在创建全域旅游区或者以全域旅游思维发展的同时,指导思想高固然重要,但梳理自身资源,进行有步骤、分类建设更加重要,这就是能否落地的实质。有人会说,这不就是把传统的“旅游六要素”和全域旅游理念结合了一下而已嘛?又对,又不对,这种结合不是不是简单的结合,是具有时代感,是具有创新意义的,细节决定成败,合理布局、用心、用情才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!